姚喜双教授应邀赴我院开展《述说成语背后的故事》讲座

发布者:智慧海洋与工程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11-13浏览次数:10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成语拥有凝练精辟的语言形式、承载千年的思想内涵、镌刻岁月的历史印记,是传承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载体,更是拓展文明交流互鉴广度与深度的重要桥梁。

11月6日下午,演播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研究生综合素质养成与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与实践》课程第四讲如期开讲,中国传媒大学姚喜双教授受邀主讲《述说成语背后的故事》。校党委副书记詹松青、省教育厅体卫艺语处处长苏贻堆,学院教师、2025级研究生与本科生、校“声动苍霞”诵读艺术团与来自福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小学的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博硕本、大中小五代同堂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探寻成语背后的文化密码。本次课程同步开启线上直播,吸引近2000名观众云端参与,同步感受成语文化的魅力,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跨龄集结,共赴成语之约

“从小学‘画龙点睛’增文采,到中学‘卧薪尝胆’砺意志,再到大学‘厚积薄发’规划人生,成语始终是我们精神成长的良师益友。”黄红武教授在主持开场时深情阐释,“今天我们跨越学段组建学习共同体,让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在成语世界里各有所获、共同成长。”他特别欢迎中小学生代表的到来,强调这种贯通式教学模式,正是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随后,黄红武教授隆重介绍了主讲嘉宾姚喜双教授。作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姚喜双教授不仅是语言文化领域的权威专家,更曾参与主创《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知名文化节目。这已是他第三次登上该门课程讲台,此前两次带来的《声音中的党史——毛泽东诗词赏析朗诵》《古典诗文爱国篇诵读方略》广受师生喜爱,此次他将带领师生解锁成语背后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

多维汇报,解码成语之智

课堂上,各学段学生带来的汇报成为一大亮点,从课本剧展演到学术解读,从艺术呈现到数据论证,全方位展现了成语文化的丰富内涵。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带来课本剧《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在稚嫩的表演中传递着“衔微木填沧海”的执着精神与“挽长弓济苍生”的担当,PPT 中运用“豆包”生成的现代图案,实现了传统故事与现代科技的巧妙融合。

福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系统阐释了成语的定义与来源,从历史故事“卧薪尝胆”到诗词典故“柳暗花明”,从民间传说“八仙过海”到经典文献“举一反三”,条理清晰地展现了成语的丰富渊源与多样形态,还分享了“荆人畏鬼”“鲁侯养鸟等冷门成语的深刻寓意。八年级学生围绕成语四大特征展开解读:以“画蛇添足”不可换字、“狐假虎威”不可变序,说明其结构固定性;用“破釜沉舟”“凤毛麟角”阐释意义需整体理解;列举“精卫填海”“完璧归赵”等,展现来源涵盖神话、历史等多元领域;指出多为四字形式,如“守株待兔”,也有“破天荒”等非四字形式,尽显凝练之美。

本科生组则从内涵与外延切入,系统阐释成语定义,详解来源典故性、结构固定性、意义整体性、使用书面语等四大特征。他们还分享了“看结构、辨意义、查来源、观风格” 的判断方法,区分成语与谚语、歇后语等易混淆概念,让大家既懂成语的文化底蕴,又能准确运用。研究生组则以“数说成语”为主题,提出“准成语”概念并进行词频统计,用数据视角解读成语的流传规律。“声动苍霞”诵读艺术团不仅汇报了成语误用的常见案例,更以一曲《与妻书》的深情朗诵,具象化诠释了“纸短情长”的文化意蕴,用真情实感展现成语承载的家国情怀与人文温度,赢得全场共鸣。

专家点评,点亮成长之路

“这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典范实践!”姚喜双教授在点评时肯定了各学段的汇报成果。他指出,小学生的课本剧挖掘了成语中的精神内核,中学生的特征解读展现了深入思考,本硕学生的学术探索与艺术呈现则实现了文化内涵的深度拓展。尤其是“豆包”技术的运用、“准成语”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创新融合。

黄红武教授则从课程设计理念出发,强调“参与式学习” 的重要意义:“课程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正确三观与创新思维。”他希望同学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更要懂得敬畏学术、学以致用,在文化传承中提升文明修养。

深度开讲,彰显成语之力

在专题讲授环节,姚喜双教授从成语的基本知识切入,深入阐释其文化力量与时代价值。他指出,成语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寥寥数字凝结着历史智慧、思想内涵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一脉相承。

“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邯郸为例,姚喜双教授介绍了邯郸如何挖掘与其相关的1584条成语典故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其蕴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成语+文旅”“成语+教育”“成语 +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模式。他指出,邯郸正通过建设成语博物馆、打造成语主题乐园、推出“邯成”“丹语”数字人等创新举措,推动成语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服务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现场播放的邯郸成语文化宣传片,让师生直观感受成语如何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

姚喜双教授还分享了“2024年度成语”发布活动的盛况,“绿水青山”“长风破浪”“童心未泯”等入选成语,正是成语文化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他主编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成语典故中的“六个必须坚持”》一书,更是将成语智慧与当代治理理念相结合的学术成果,为传统文化赋能现代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

互动思辨,共探传承之道

在师生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有学生提问如何让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广泛传播,姚喜双教授肯定了“成语+戏剧影视”“成语+舞蹈、朗诵”的创新思路,鼓励大家结合时代特点挖掘成语新内涵;针对“成语的现代生命力”这一问题,他指出成语既具有稳固性与概括性,又能在时代发展中产生新解,“准成语”的出现正是其生命力的体现;当有学生问及快节奏生活中如何传承慢文化时,姚教授鼓励大家从成语中汲取智慧,在传承中坚守初心。

薪火相传,共谱时代新篇

“姚喜双教授的讲授实现了跨越学段、贯通古今,让成语文化既见历史厚度,更具时代温度。”黄红武教授在总结时强调,成语兼具深奥与通俗、古典与现代、人文与哲理的独特特质,它既是沉淀千年的文化瑰宝,也是滋养心灵的精神养分。他勉励小学生能够沉醉于鲜活的成语故事,在聆听中感受文化魅力;中学生深耕成语背后的智慧,于领悟中汲取人生哲理;大学生主动扛起成语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使命,让这份文化基因焕发新生。愿成语文化成为每个人成长路上的精神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此次《述说成语背后的故事》课堂,以大中小一体化的创新形式,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从课本剧表演到学术汇报,从专家讲授到互动思辨,不同学段的学习者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在探索中共同成长。正如姚喜双教授所言,成语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只要我们持续挖掘其时代价值,就能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