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世林研究员、李伟研究员应邀到我院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讲座在新技术研究大楼312学术报告厅举行,唐世林研究员、李伟研究员分别作了《海岛海岸带光学浅水地形遥感》《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的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的专题学术报告。讲座由欧阳永忠教授主持,相关研究方向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与交流。
唐世林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遥感和海洋信息化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近年来带领团队在海岛海岸带光学浅水地形遥感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基于光学遥感的辐射传输机理,改进和完善了浅水水深遥感反演的优化算法体系。其报告从优化光学浅水地形遥感反演算法的技术背景和实现路径出发,分享了其团队近年来取得的三方面创新研究成果。一是针对高空间分辨率影像数据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降尺度水深优化反演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高分系列数据和谷歌地球的免费RGB高空间分辨率影像数据,通过关系与尺度不变的假设,实现了超高空间分辨率浅水地形的遥感探测;二是针对目前高分系列数据在水深地形优化反演中波段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虚拟波段的反演技术路线,提升了高分系列数据在水深反演中的精度;三是对部分岛礁近40年的水深变化进行了时序分析,评估了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反演浅水地形的一致性,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唐世林研究员认为,卫星光学浅水地形遥感技术具有大面积、动态观测的优势,可与传统平台离散测深技术互补,科学获取礁区高时空分辨率水深地形数据集。
李伟研究员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才计划”,任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学科组组长,主持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8项,近年来一直专注于海底地质灾害(海底滑坡、蠕变及浊流等)研究。此次报告,他围绕学术界先前对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形成过程及主控因素的认识不够明确,限制了对其发育模式科学认知的现状,介绍了其研究团队通过对比研究全球多个大陆边缘的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发现的滑坡形成原因,滑坡发生后的地形特征和发育特点,分享了通过恢复多期低角度海底滑坡的形成过程建立发育模式,揭示了多期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的发生受控于不同深度的地质薄弱层情况,阐明了其强度的降低与沉积地层中的异常超压等因素的关系。该研究明确了地质薄弱层对大型低角度海底滑坡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多期海底滑坡形成的新模式,为准确认识海底滑坡的深水地质灾害效应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推动了海底地质灾害的理论发展。
在互动交流环节,我院师生围绕卫星光学浅水地形遥感反演成果的外部检核方法以及如何预警海底滑坡等问题与两位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次学术交流讲座既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参考与借鉴。同时,师生们对两位专家在相关前沿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成果,也表达了由衷的赞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