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作为海洋大国,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就是服务国家海洋建设、提升国家海洋软实力,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海洋文化是人海关系的反映,世界上海洋大国的建设都有符合自身需要和时代潮流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将海洋强国建设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绘制了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蓝图。中国海洋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建设,坚守中国立场、立足中国现实,形成导向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服务。
以为人民服务为立场。“一旦脱离人民,文化建设就会丧失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旦偏离大局,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文化生活的充实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组成部分,明确把提高海洋文化发展质量的总体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重要目标,彰显人民在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海洋文化的公共服务效能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之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中华传统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中国在海洋领域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历史成绩。但是自西方大航海时代以来,航海叙述中的话语权就被“西欧中心主义”占居。当欧洲人来到亚洲时,中国的航海能力和海上影响力早已并正辐射着这片海域。以长时段的历史眼光观察,世界被欧洲航海支配的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时期的现象。在欧洲人到达之前,中国人的技术、文化和观念就深深影响着这片海域,海上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也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着力讲好中国海洋故事。
二、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宏观上,海洋文化建设要强调规划、建立海洋文化理论体系、夯实海洋文化研究基础。中观上,海洋文化建设要提倡数字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法制文化建设、海洋经济文化建设、海洋人文建设、海洋科技文化建设等。微观上,海洋文化建设要从涉海各行业出发提出措施增强行业影响力。
提高海洋文化传播力,增强中国的海洋话语权。增强中国的海洋话语权,需要在国际议题设置上,在与海洋相关的各个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阐述中国“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及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对这一理念形成的影响,提升其他国家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国际传播辐射力上,中国主流媒体应加快“走出去”步伐,海洋文化学者也应该走向国际社会,积极发声,讲好中国海洋故事。在国际引领力上,紧抓海洋关键事务,充分展示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塑造形象力上,将中国和平和谐包容的海洋观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上升为国际共识,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认同度与亲近度,促使中国提出的相关理念为国际社会所认同。在增强中国国际方案贡献力上,要使中国提出的有关海洋治理与合作的倡议更具有文化积淀,使中国倡导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容易为国际社会接受。此外,通过积极参加有关海洋的国际组织和机构、改革和完善现有国际机制,增加中国制度性话语权。
统筹区域海洋文化,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根据《全国海洋文化发展纲要》所述,当前我国海洋文化产业还存在规模小、布局凌乱,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的短板。在历史发展和经济进程中,中国形成了自北往南五大海洋资源聚合地,五大区域发展布局大同小异。在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中,统筹区域协调,理清五大海洋资源聚合地的功能定位是重要的任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目标之一是:以海洋经济合作为重点,通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外交与人文交流,构建经济合作机制,推进沿线港口互联互通和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临港产业、货物贸易、海洋运输、海洋信息、远洋渔业、资源能源以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确保商路畅通和安全,构筑世纪海上和平之路、财富之路,打造海上繁荣之弧。统筹五大海洋资源聚合地根据各自优势和特色,制定海洋文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对外交流,助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局。
增强海洋文化教育,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我国海洋意识经历了重陆轻海、重拾海权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被一再提起。但与其他海洋强国相比,我国仍然存在公众海洋观念相对落后和海洋知识不足等诸多问题。在陆海统筹的海洋国土意识、依海富国的海洋经济意识以及与海为善的海洋环保意识等方面仍需不断强化。
三、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完善海洋文化体系建设,加强海洋叙事能力。从文化视角丰富中国海洋文化叙事,增强中国在新时代海洋观、中国特色海权模式建设、完善全球海洋治理等宏观问题上的国际话语能力,是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完善中国海洋法律体系、丰富中国海洋治理制度、进一步增强中国关于构建海洋秩序的元叙事能力。提升中国海洋文化的国际传播效应,助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施,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创新海洋文化产业规划,促进海洋文化高质量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既是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强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升中国海洋文化经济力和文化影响力。优化海洋文化产业布局,加快海洋文化产业朝着特色化、集群化、创意化、生态化方向建设,有助于推动海洋文化繁荣发展。
健全海洋文化服务能力,提高国民海洋文化认同。国家海洋战略必须扎根在国民对海洋的认知中,提升国民海洋意识离不开完善的海洋文化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构建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代表新时代国家海洋文化形象的公共基础设施、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出体现新时代特色的海洋文化艺术精品,挖掘海洋文化内涵相关资源、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举办海洋文化交流活动,推进海洋知识教育等途径,提升新时代海洋文化的亲和力、影响力,提高全民海洋文化认同,为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共识、舆论环境、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文章来源:转自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节选自《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探析》,原刊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
作者:谢茜,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海洋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研究员;夏立平,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