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理工大学副校长韦建刚围绕海洋科技创新、税收服务等问题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理工大学副校长韦建刚: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激发澎湃蓝色动能
全文如下: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福建有耕海牧渔的悠久传统,拥有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福建大有可为。”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理工大学副校长韦建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长达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渔、港、景、能”资源丰富,成为福建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近年来,福建一以贯之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实际和区位优势,制定《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深入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出台《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
2023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海水养殖产量、海水养殖种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水产品出口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韦建刚认为,海洋科技是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建设海洋强省需要进一步激发海洋科技创新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涉海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福建,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在厦门启动……”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韦建刚长期关注着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福建海洋科技发展成果如数家珍。他表示,近年来,福建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建成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平潭)等百余个国家级、省部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种业、海洋碳汇、海洋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但在现代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信息化技术、海洋测绘等领域仍存在短板,海洋科技的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亟需突破。
韦建刚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在福建布局建设海洋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国家海洋创新实验室福建基地,支持福建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涉海公共服务平台和海洋科技创新项目,吸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信息化、海洋测绘等领域高层次人才来闽。同时,鼓励福建高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办学院和特色专业,建立多学科交叉培养体系,以科产教融合为驱动,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
在韦建刚看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也尤为重要。建议发挥福船集团、省电子信息集团等国企优势,加大力度精准招商引资,培育壮大海洋产业链,推动海洋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信息来源:《福建理工大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