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时期我国海洋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发布者:智慧海洋与工程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11-03浏览次数:917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立足新发展阶段,海洋渔业与海洋旅游业作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构成,承担着推动新时期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海洋休闲渔业是海洋渔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能够拓展海洋旅游发展空间、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与互利共赢。“十三五”以来,海洋渔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多次强调“要推动海洋渔业与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有效带动海洋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加快推进新时期海洋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海洋产业新格局的时代所需。


01
海洋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世界经济格局正向开放、包容、普惠、共享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转变,主要海洋大国围绕海洋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加剧,海洋产业战略发展布局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海洋产业合作,延展海洋产业链条,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发展机遇;海洋强国战略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支撑,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重要的战略机遇。产业融合是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旋律。利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融合等手段,依托休闲渔业、海洋牧场、沿海渔港、国家级海洋公园、远洋渔业等业态推进传统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海洋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打破传统市场瓶颈。海洋休闲渔业将体验、休闲等功能融入传统海洋渔业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传统渔业的附加值,推动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根据2021年《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11-2019年休闲渔业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产值由256.01亿元增长至943.18亿元,增幅达268.42%,其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从1.71%增至3.65%,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第二,协调保护与开发,提升产业综合效益。由于过度捕捞,传统海洋渔业发展存在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海洋休闲渔业因体验形态多样,如垂钓、赶海、食当地特色海鲜、住渔家体验渔家风情等,对实现渔业资源增值、增加渔民创收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第三,繁荣沿海区域经济,拓展旅游活动空间。伴随旅游体验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积极拓展渔业体验空间,促进了滨海与陆域资源环境整合开发与利用,有效增加了游客在渔业生产空间的旅游消费,延伸了海洋渔业产业链,也促进了渔民增收,提高了沿海区域经济效益。


02
海洋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海洋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1. 单一型海洋旅游渔业模式——渔家乐。以沿海渔民向城市居民提供渔家乐项目为主的单一型渔旅融合模式,其活动场所涉及渔村现有院落、渔船、渔场和岛屿等,活动内容涵盖欣赏海岛风光、体验渔家风情、品尝特色海鲜等,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市场导向性。

       2. 海岛旅游+海洋渔业模式。以海岛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海岛渔旅融合模式,其主要利用渔村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等,开展运动体验、游览观光、购物、渔村风俗体验等活动,形成海洋垂钓渔业、海洋观光渔业和海洋休闲渔业等产业业态。例如,海南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凭借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于2016年被评定为国家5A级景区,并被誉为“中国第一潜水基地”。

       3. 综合型旅游+海洋渔业模式——海洋牧场。旅游产业链条较完整的综合型渔旅融合模式。例如,青岛市鲁海丰海洋牧场充分结合了海洋渔业新品种和新技术,通过延伸渔业产业链带动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为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制约目前海洋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因素也不容忽视。首先,产业结构功能单一,产业布局有待优化。多数海洋休闲渔业为观光、餐饮、购物等单一型产品生产经营模式,产业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且空间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其次,资金技术较为匮乏,发展动力有待提升。海洋休闲渔业涉及要素众多,需要大量资金、技术等提供基础和支撑,但现有经营主体投入和民间融资不佳制约了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再次,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规模有待提升。多数经营者囿于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产品形式单一、内容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体验需求,限制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03
海洋渔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对策

      促进海洋渔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主要路径包括以下方面:

      1.资源融合是基础,强化渔旅资源整合,拓展陆海发展空间。充分利用4S海洋旅游资源(阳光、海水、沙滩、海鲜)发展海洋观光渔业;活化利用渔业生产过程、渔民生活场景、渔村节庆活动等人文资源,打造海洋体验渔业、海洋生态渔业等海洋休闲渔业新业态;突出不同海洋渔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拓展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空间。

      2.技术融合是动力,消除技术进入壁垒,加速产业增值赋能。综合利用观赏鱼培育、海洋馆生物养殖等渔业养殖技术以及景观设计、3D展示等旅游技术,深化产业技术互联互通;积极培育海洋休闲渔业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创新。

      3.产品融合是外在表现,推动产品协同创新,释放渔旅消费潜力。融合传统渔业的生产功能与观光游憩、节事体验、餐饮住宿等旅游功能,提高渔业产品的体验性和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开发运动型、文化型、疗养型等功能丰富的海洋休闲渔业产品,拓宽海洋休闲渔业产品链条。

      4.市场融合是手段,深化企业跨界合作,扩大市场经营规模。通过创新营销手段,融合营销传统海洋渔业产品与旅游服务,促进市场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融合,实现市场范围的拓展和业务领域的扩大;积极推进参与试点示范工作,建设休闲型海洋牧场示范区、休闲渔业精品示范基地、海钓赛事基地,加快发展休闲渔业小镇、美丽渔村等,做强休闲渔业品牌,突出示范引领和品牌效应。

     同时,促进海洋渔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还应考虑以下政策保障:

      1.健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产业制度是海洋休闲渔业有序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完善管理体制,例如,从渔家民宿与餐饮的规范标准细节入手,完善以“渔家乐”为代表的单一型渔业经营模式的规章制度,实现渔旅融合项目的规范运营;明确海洋与渔业、旅游、交通、工商、航运等各部门在休闲渔业中的管理权限,避免出现管理越位和缺位现象;加强组织化建设,组建海钓休闲渔业协会、海洋牧场休闲协会等,强化协会对行业的约束和监管作用。

     2.协调产业关系,科学规划布局。以延长海洋休闲渔业产业链为导向,提高资源、产品、市场等融合能力,推动海洋休闲渔业产业链各主体加强交流、深化合作。结合新技术开辟新的渔业增产渠道,不断培育具有观赏价值的水产品,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产业融合水平;培育和扶持产业带动作用较强的休闲渔业运营和服务组织,如渔业生态观光园、渔村风情园等,形成核心辐射力,推动海洋渔业同旅游业以及其他配套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

     3.完善资金支持,搭建技术平台。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是海洋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资金方面,应适当加大对海洋休闲渔业经营者资金的补助和税收减免力度,为产品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为海洋渔业与旅游业的经营者提供多样化的信贷支持,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资海洋休闲渔业。在技术方面,建立海洋休闲渔业的人才培训基地和体系,完善高校海洋类相关专业设置方向,重点培养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规划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批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休闲渔业复合型人才。

     4.倡导生态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海洋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提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海洋休闲渔业经营理念,鼓励经营者打造绿色休闲产品项目;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制度措施,发挥法制和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与个体问责;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资金与制度环境,促进海洋休闲渔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