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加快绿色转型,中华白海豚重返闽东蔚蓝海域

发布者:智慧海洋与工程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10-31浏览次数:114

 福安市宁海村借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打造“海上田园”风光


近日,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盐田乡南塘村前的海面上,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频现。它们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在养殖户劳作的小船旁边自由自在地畅游着,勾画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眼前的美景得益于宁德党政主要领导挂帅,举全市之力全面打响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宁德市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046公里,均占福建省近1/3。这里曾一度因“无证、无序、无度、无质”养殖问题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福建时,将其列入督察反馈问题之一。

吹响攻坚战的号角,宁德走出了一条依法养殖、科学养殖、生态养殖的路子,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宁德答卷”,也成为全国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在不久前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点赞”福建宁德将传统泡沫网箱升级为环保塑胶网箱,集中开展海上养殖及绿色转型,大幅减少渔业垃圾,昔日的海漂垃圾场如今变为“海上田园。


一、坚持规划先行,持证规范养殖


规划先行,宁德市制定出台《宁德市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重新划定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明确“哪里可以养、养多少、怎么养”。

同时,颁布实施《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确保海上养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通过“控、清、改、管”等措施,推动禁养区养殖设施全部清退,引导养殖户将传统“泡沫浮球+木板”养殖设施全部升级改造为环保型塑胶养殖设施,并编制全国首个港湾塑胶养鲍(参)、养鱼渔排等工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组建塑料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加强抽查检查,保障塑胶养殖设施质量。

为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保障养殖户合法权益,宁德市还创新推广“渔排贷”,推出养殖台风指数险、塑胶设施财产险等特色保险产品,并按照“海域所有权属于国家、审批权归于政府、使用权赋予各村、承包权授予养殖户”的原则,实施海域使用权属改革,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到户,实现依法有偿用海、持证规范养殖。截至目前,宁德市已累计投入45.48亿元,升级改造渔排69.6万口、贝藻类33.74万亩。


 宁德市三都白基湾海域,新型塑胶渔排接连成片


 二、创新分类治理,推动常态管控


 “我们对全市1046公里岸线和入海河口上溯两公里范围的排口开展全面排查、监测和溯源,摸排出各类入海排口2308个并分类进行整治。”宁德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卓开极介绍道。

 据了解,结合“清海”工作,宁德市加强海漂垃圾、船舶和港口污染、陆源入海排污等联防联控,一体推进三都澳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完善海上网格管理,划分县、乡、村三级管理责任区218个,实施养殖属性和空间信息“一张图”管理,并上线运行“智慧海洋”平台,设立海上违规养殖举报中心,联合驻地相关单位实行常态化管控和“智能执法”。

 特别是针对海漂垃圾流动性大、分县清理难的问题,坚持全市一体、陆海统筹,实行“海上统一环卫”,由市属国企成立专门的海上环卫队伍,加强高潮线以下海漂垃圾打捞,建立“源头减量—打捞清理—堆场转运—岸上处置”的全链条治理机制,累计清理海漂垃圾约106.6万立方米。

 

三、着力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市还通过支持养殖网箱“小改大”“大改深”,陆续建成10个万亩连片示范区,并开工建设深远海养殖平台“宁德1号”项目,引导海水养殖从内湾向深远海延伸拓展,推动大黄鱼、鲍鱼、海参、紫菜、海带、生蚝等海产品绿色优质发展,产量增长的同时,品质也得以提升。

 在此基础上,借助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形成的优美景观和良好生态环境,宁德市积极推动渔旅融合发展,建成蕉城秋竹、福安下白石、福鼎安仁、霞浦七星等一批特色“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培育渔业特色鲜明、旅游配套完善、业态丰富的海上旅游新样板。

 此外,积极开展海上渔排“风光储充用”技术运用,大力发展电动船舶,成功下水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纯电动船舶“白海豚1号”,推动清洁能源走进“海上田园”。

 借鉴“海上枫桥”经验,宁德市建设15个海上社区,通过整合服务资源,拓展党群服务、群众诉求、设施技术、绿色养殖、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海上社区服务水平。

 “自从小网箱改成深水大网箱养殖后,大黄鱼单口网箱产量提升了近40倍,特别是湾内转到湾外养殖后,大黄鱼体型修长,近似野生,收购价格每斤达50元,比湾内足足高出3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三都澳一名大黄鱼养殖户陈某高兴地说。

 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努力,三都澳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得到根本性改善,对海洋生态环境最为挑剔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在销声匿迹20多年后,频繁重返闽东这片蔚蓝的海域。

 与此同时,海洋渔业产业也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06.5万吨,渔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0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大黄鱼、海参、海带、紫菜、鲈鱼等特色渔业产业竞争优势。其中,大黄鱼产量占全国80%以上,海参、鲍鱼、海带等产量均占全国10%以上,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路子。